生物实验报告

西安交通大学实验报告

实验一:质粒DNA的提取及酶切

实验目的

  1. 从大肠杆菌中提取质粒DNA,测定质粒浓度;

  2. 掌握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方法;

  3. 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浓度和纯度的原理和方法。

实验原理

提取质粒:

载体:能够携带目的基因进入宿主细胞进行繁殖和表达的工具 。

  1. 在宿主细胞中能保存下来并具有一定拷贝数,对宿主细胞无害,不影响宿主细胞正常生命活动。

  2. 有多克隆位点,即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位点,可适于多种限制酶切割的DNA插入。

  3. 有复制起始位点,能够独立复制,通过复制进行基因扩增,否则可能会使重组DNA丢失。

  4. 有标记基因,便于进行筛选。如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、四环素抗性基因或LacZ基因。

  5. 表达载体还包括表达元件(如启动子、核糖体结合位点、终止子等),保证目的基因能够正常表达。

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(柱离心纯化法)

高碱+SDS:细菌细胞壁破裂,内容物释放:

  1. 细菌染色体DNA断裂成不同长度的线性双链片段DNA;

  2. 线性双链DNA片段中氢键断裂,双链解离变性;

  3. 质粒DNA不发生断裂,仍保持双链闭合环状;

  4. 质粒DNA的两条链并不完全分离。

高酸中和至中性:

变性的细菌染色体DNA及变性的蛋白质及细胞碎片凝聚成网络状大分子不溶沉淀;质粒DNA恢复天然构型,溶解于上清液中;

纯化:RNA酶消化除去RNA,硅胶柱离心纯化质粒DNA。

硅胶柱法

高盐环境下,DNA能与二氧化硅结合;低盐环境下,DNA能与二氧化硅分离;

玻璃的主要成分:二氧化硅;硅胶膜:极细的玻璃纤维堆叠很多层。

原理

利用共价闭合环状质粒DNA与细菌线状染色体DNA片段在拓扑学上的差异进行分离。

溶液Ⅰ:由葡萄糖、EDTA、Tris-HCl组成:(保护、缓冲)

  1. 葡萄糖的作用是增加溶液的粘度减少抽提过程中的机械剪切作用,防止破坏质粒(保护作用)

  2. EDTA的作用是络合掉镁等二价金属离子,防止DNA酶对质粒分子的降解作用(保护作用)

  3. Tris-HCl使溶菌液维持溶菌作用的最适PH范围(缓冲作用)

溶液Ⅱ:由SDS(十二烷基硫酸钠)与NaOH组成(裂解、变性)

  1. SDS的作用是解聚核蛋白并与蛋白质分子结合使之变性(裂解细胞和蛋白质变性作用)

  2. NaOH(PH>12)的作用是破坏氢键,使DNA分子变性(DNA变性作用)

溶液Ⅲ:HAc和KAc组成的高盐溶液(复性,分离)

  1. HAc溶液能中和溶液Ⅱ的碱性,使染色体DNA变性而发生缠绕,并使质粒DNA复性。

  2. Kac会与SDS形成溶解度很低的盐,并与蛋白质形成沉淀而除去;溶液中的DNA也会与蛋白质-SDS复合物缠绕成大分子而与小分子质粒DNA分离。

朗伯-比尔定律(Lamber-Beer Law)

A=lg(II0)=lg(1T)=KCLA=-\lg⁡(\frac{I}{I_0})=\lg⁡(\frac{1}{T})=KCL

其中A为吸光度;T为透光率;K为摩尔吸收系数,与吸收物质的性质及入射光的波长有关;C为吸光物质的浓度;L为溶液厚度

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的浓度:

根据Lambert-Beer定律,物质的吸光度值与其浓度呈正比;

核酸溶液在260nm具有最大吸光度值;可以根据核酸在260nm的光吸收值来测定核酸的浓度;

一个吸光度值(A)相当于:50ug/ml双螺旋DNA,40ug/ml单链DNA或RNA,20ug/ml寡核苷酸


核酸样品纯度的测定:通过测定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值,来测定核酸的纯度

230nm:胍盐、苯氧基离子等常用于核酸制备的化合物在230nm具有强光吸收;

280nm:芳香族氨基酸在280nm有强光吸收,因此常用260nm与280nm的吸光度比值来检测核酸中是否有蛋白质污染

OD260/OD280=1.7~2.0:表明蛋白质污染较少

OD260/OD230>2:表明核酸较纯

320nm:此波长下的光吸收指示溶液的浊度,可用于可引起溶液浑浊的物质污染的检测

酶切:

核酸酶:水解切断核苷酸链的磷酸二酯键,作用于磷酸二酯键的P-O 位置。
三种类型:Ⅰ型、Ⅱ型和Ⅲ型

Ⅰ型和Ⅲ型限制性内切酶:切割位点的序列不固定,不宜用于基因克隆。

Ⅱ型限制酶:特异性识别核苷酸序列并在识别序列内特定位点切割DNA,广泛用于DNA分子克隆。

选择合适的双酶切体系
选择合适的双酶切体系

实验记录

提取:
实验材料:

大肠杆菌菌液:已转入质粒pUC19,37℃过夜培养(14h)。

氨苄青霉素母液:配成 50mg/ml水溶液,0.22μm滤膜过滤除菌,-20℃保存备用。使用时稀释1000倍。

质粒小提试剂盒(TIANGEN, DP103,50次):

溶液Solution Ⅰ(P1)(需加入RNaseA),溶液Solution Ⅱ(P2),溶液Solution Ⅲ(P3),平衡液BL(Buffer BL),漂洗液PW(加入无水乙醇)(Buffer PW),洗脱缓冲液EB(Elution Buffer),去蛋白液PD(Buffer PD),RNase A,吸附柱CP3,收集管(2ml)。

实验仪器:1ml、200μl、10μl移液器每组一套;三种规格枪头,每组1套;1.5mlEP管(灭菌); EP管架; 离心机;超微量分光光度计; 涡旋振荡器; 水浴锅。

实验步骤:

  1. 柱平衡步骤:向吸附柱CP3中(吸附柱放入收集管中)加入500pl的平衡液BL,12,000rpm(—13,400×g)离心1分钟,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,将吸附柱重新放回收集管中。(请使用当天处理过的柱子)

  2. 取1—5ml过夜培养的菌液,加入离心管中,使用常规台式离心机,12,000rpm(~13,400×g)离心1分钟,尽量吸除上清(菌液较多时可以通过多次离心将菌体沉淀收集到一个离心管中)。

  3. 向留有菌体沉淀的离心管中加入250uI溶液P1(请先检查是否已加入RNaseA),使用移液器或涡旋振荡器彻底悬浮细菌沉淀。注意:如果有未彻底混匀的菌块,会影响裂解,导致提取量和纯度偏低。

  4. 向离心管中加入250μl溶液P2,温和地上下翻转6—8次使菌体充分裂解。
    注意:温和地混合,不要剧烈震荡,以免打断基因组DNA,造成提取的质粒中混有基因组DNA片断。此时菌液应变得清亮粘稠,所用时间不应超过5分钟,以免质粒受到破坏。如果未变得清亮,可能由于菌体过多,裂解不彻底,应减少菌体量。

  5. 向离心管中加入350 μl溶液P3,立即用枪上下翻转6-8次,充分混匀,此时将出现白色絮状沉淀。12,000 rpm (~13,400 × g)离心10分钟,此时在离心管底形成沉淀。注意:P3加入后应立即混合,避免产生局部沉淀。如果上清中还有微小白色沉淀,可再次离心后取上清。

  6. 将上一步收集的上清液用移液器转移到吸附柱CP3中(吸附柱放入收集管中),注意尽量不要吸出沉淀。12,000 rpm (~13,400 × g)离心30-60秒,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,将吸附柱CP3放入收集管中。

  7. 可选步骤:向吸附柱CP3中加入500 μl去蛋白液PD,12,000 rpm (~13,400 × g)离心30-60秒,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,将吸附柱CP3重新放回收集管中。如果宿主菌是endA+宿主菌(TG1,BL21,HB101,JM系列,ET12567等),这些宿主菌含有大量的核酸酶,降解质粒DNA,推荐采用此步骤。如果宿主菌是endA-宿主菌(DH5α,TOP10等),这步可略。

  8. 向吸附柱CP3中加入600 μl漂洗液PW(请先检查是否已加入无水乙醇),12,000 rpm (~13,400 × g)离心30-60秒,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,将吸附柱CP3放入收集管中。

  9. 重复操作步骤8。

  10. 将吸附柱CP3放入收集管中,12,000 rpm (~13,400 × g)离心2分钟,目的是将吸附柱中残余的漂洗液去除。
    注意:漂洗液中乙醇的残留会影响后续的酶反应(酶切、PCR等)实验。为确保下游实验不受残留乙醇的影响,建议将吸附柱CP3开盖,置于室温放置数分钟,以彻底干吸附材料中残余的漂洗液。

  11. 将吸附柱CP3置于一个干净的离心管中,向吸附膜的中间位置滴加50-100 μl洗脱缓冲液EB,室温放置2分钟,12,000 rpm (~13,400 × g)离心2分钟将洗脱液收集到离心管中。
    注意:洗脱缓冲液体积不应少于50 μl,体积过小影响回收效率。洗脱液的pH值对于洗脱效率有很大影响。若后续做测序、需使用去离子水洗脱液,并保持其pH值在7.0-8.5范围内(可以用NaOH将水的pH值调到此范围),pH值低于7.0会降低洗脱效率。且DNA产物应保存在-20℃,以防DNA降解。为了增加质粒的回收效率,可将得到的洗脱液重新加入离心吸附柱中,室温放置2分钟,12,000 rpm (~13,400 × g)离心2分钟,将洗脱液收集到离心管中。

酶切:

每组取1个PCR管,管盖和管壁做好标记,按上表配置酶切体系。

结果分析

核酸浓度29.0ng/μl29.0ng/\mu l在正常范围内稍低;

A260A280=1.82\frac{A260}{A280}=1.82:在正常范围1.7-2.0内

A260A230=0.69\frac{A260}{A230}=0.69:核酸纯度较低

偏差分析

浓度偏低:

  1. 溶液P1加入量偏少,质粒被破坏

  2. 溶液3加入量偏少导致部分质粒进入沉淀

  3. 步骤6中为防止吸入沉淀导致污染,并未完全吸出全部上清液,导致DNA在该步骤中流失

  4. 溶液碱性不够强,硅胶柱吸附不完全,导致部分DNA在实验过程中流失

  5. 初始菌液在转移过程中存在部分损耗

纯度较低:

  1. 加入的碱浓度不够

  2. 蛋白质污染较多导致核酸纯度偏低

  3. 步骤4中未充分搅拌导致菌块未充分裂解,后续提纯步骤效果不好

第二个问题见实验二的分析。

实验二、聚合酶链式反应及琼脂糖凝胶电泳

实验目的

1.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序列;

2.掌握PCR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;

3.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的原理和方法。

实验原理

PCR(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)-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特异性体外扩增 DNA 的技术,需要模板、引物、dNTPs,DNA聚合酶和反应缓冲液等。

模板:包含目的DNA片段,如基因组DNA、质粒DNA等

引物:能与模板互补的单链寡核苷酸序列,包括上下游2条

四种三磷酸脱氧核苷酸(dNTPs):合成目的DNA片段的原料

DNA聚合酶:催化目的DNA片段合成

反应缓冲液:提供反应适宜条件,如保证酶的活性和反应特异性,Tris-HCl提供合适的pH

PCR分为高温变性、低温退火、中温延伸三个阶段:

琼脂糖凝胶电泳

琼脂糖是线性的多聚物,基本结构:β-D-半乳糖和3,6-内醚-L-半乳糖交替连接成长链;
溶解之后再形成的琼脂糖凝胶,形成多孔的网状结构,凝胶孔径的大小决定于琼脂糖的浓度;
DNA分子的泳动速度与其分子量的对数成反比。
DNA 分子的泳动速度也与其拓扑构象有关,成环DNA分子一般快于开环DNA分子。
不同浓度的琼脂糖凝胶适合分离不同大小的DNA片段。
琼脂糖凝胶浓度越高,适合分离的DNA片段越小

实验记录

样品:

模板:DNA(或质粒DNA),-20℃储存

引物:

P1:5’-GATGAGTTCGTGTCCGTACAACT-3’

P3:5’-GGTTATCGAAATCAGCCACAGCGCC-3’

其他试剂:

Taq酶,dNTP Mixture,10 × PCR Buffer (Mg2+ plus)
1*TAE 电泳缓冲液,6×Loading Buffer,10×Loading Buffer,DL5000 Marker,Supercoiled Marker,EB替代物(Gel Red),琼脂糖

仪器:
PCR仪,移液枪,PCR管,10μl\mu l枪头,100μl\mu l枪头,离心机,电泳仪,水平电泳槽,天平,微波炉,药匙,棉线手套,凝胶成像仪,三角烧瓶,锡箔纸,称量纸

步骤:

  1. 取PCR管1个,做好标记,按顺序加入表中PCR反应体系各组分,混匀。将管壁液滴甩至管底,放入PCR仪。
  2. 按下表设置PCR反应程序,将加好样品的PCR管混匀离心后放入PCR仪,进行DNA的扩增。

琼脂糖凝胶:

  1. 相邻4个小组的8位同学共同配制2块凝胶, 1-2块凝胶使用一套电泳设备。

  2. 胶槽安装:胶板放入胶槽中,插入11孔的梳子;

  3. 凝胶液的制备(1%):称取0.8g琼脂糖,置于200ml 三角烧瓶中,加入80ml 1×TAE

  4. 铝箔封口扎小洞防止蒸发,放入微波炉加热至琼脂糖全部熔化。冷却至50~600C时加入8μl Gel Red混匀(全程戴好手套);

  5. 制胶:将胶液倒入胶槽中(40ml/胶槽),待完全凝固后拔出梳子。电泳及拍照观察:

  6. 上样准备:取几个EP管,做好标记
    质粒DNA、酶切产物:取18μl,加入2μl 10×loading buffer混匀,共20μl
    PCR产物:取9μl,加入1μl 10×loading buffer混匀,共10μl

  7. 上样:
    Marker:5μl
    每组3个样品:1个质粒DNA,1个酶切产物,1个PCR产物

  8. 电泳:
    160V,30-40min

  9. 观察:在凝胶成像仪中观察DNA电泳条带并拍照,将照片拷走分析。

结果分析电泳加样位置:

我们组加在胶1的1,2,3,4孔,分别是Marker,质粒1,酶切1,PCR1。(由于质粒丢失,是和另一个组合做的)

屏幕截图 2024-06-02 220400

图中从右往左依次为:Marker 质粒 酶切 PCR

结合Supercoiled DNA Laddar Marker的条带位置与分子大小的对应关系:

1.png

PCR约1000bp,质粒约为2500bp,目标基因约为2500-1000=1500bp。

每个PCR循环会让1个DNA解开成两条单链并在低温下与引物结合,再在中温下延伸成两个完整DNA片段。所以1个模板DNA经过25个PCR循环后,理论上可以得到$2^{25}=3.35\times 10^{7} $个目的DNA片段。

分析:
  1. Marker条带相比标准结果短了好多,说明滴加并没有深入,而且Marker条带有浓淡不均匀现象,说明在滴加过程中还存在漏液的问题。
  2. 电泳条带并不垂直,可能是由于倾倒过程中速度过快导致凝胶中存在气泡,或没有均匀倾倒、凝固过程中存在扰动导致凝胶各处薄厚不一导致的。
  3. 质粒和酶切条带不太明显,说明浓度和纯度偏低。
  4. 酶切只有1条明显的条带,说明特异性良好,且酶切较为完全。
    PCR产物较为聚集且数量众多,说明扩增充分,且滴加过程没有漏液。

本报告给分:98/100


生物实验报告
https://miao62.github.io/2024/07/25/生物实验报告/
Author
Miao
Posted on
July 25, 2024
Updated on
July 29, 2024
Licensed under